“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公、私二字,檢驗作風。在公與私之間如何取舍,更照見共產黨人的信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作風問題上,起決定作用的是黨性,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為黨的干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認真品讀這一關于公與私的重要論述,可以讀出每一句話都蘊含一種境界。
“公私分明”的基本操守,要求我們厘清“分界線”,做到公事公辦、不越底線。大公無私的前提是公私分明。公私不分,公私關系不可能一碗水端平,終將導致以權謀私、假公濟私、損公肥私。辯證把握“公私關系”。公和私蘊含是與非、正與邪、理與情、得與失、義與利、苦與樂等多維度的矛盾集合,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豐富的辯證性、強烈的政治性。公涵蓋在集體里,強調集體的利益、公共的秩序、公正的原則;私隱藏在個體中,強調個體的所有權、私密性、獨立性。二者看似相互對立,實則辯證統一。應當精準厘清“公私界限”。分清公私界限是為官從政者的“最低門檻”,黨員干部應當在公與私之間設好“楚河漢界”,保持“涇渭分明”。簡單來說,就是明晰公心與私心、公權與私權、公款與私款、公物與私物的邊界,該公的歸公、該私的歸私,公事公辦、私事私辦,不摻和、不混淆、不越界。
“先公后私”的行為自覺,要求我們把握“優先序”,做到克己奉公、先憂后樂。先公后私并非只要“公”不要“私”,而是保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公精神,始終分清主次、分清先后、分清輕重,避免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貪小失大。應當重“公事”輕“私事”。黨員干部,本來就姓公,應時刻牢記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想問題、辦事情,不能首先考慮個人得失,而應該是公事需要,始終踐行公為重、私為輕,公為上、私為下。應當重“集體”輕“個人”。時時牢記個人的事再大,也沒有黨和人民的事情大,當個人利益同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沖突時,必須自覺擺正自己的位置,毫不動搖地堅持公在前私在后,毫不猶豫地以集體利益為重,絕不把個人私利凌駕于集體公利之上。應當重“奉獻”輕“回報”。履行黨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貢獻”的義務要求,涵養忠誠之心、感恩之心對待“權責”,淡泊之心、知足之心對待“名利”,奉獻之心、擔當之心對待“事業”,不怕犧牲、不怕吃虧,多講奉獻少講回報、先講奉獻再講回報。
“公而忘私”的崇高境界,要求我們提升“純粹度”,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古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祁黃羊推薦人才“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今有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焦裕祿“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這種“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啟示我們應把公而忘私當作一種優秀的品質、一種高尚的境界來修煉,自覺約束私利、追求公利。始終做到心中有大局。僅僅從個人、小團體或者本單位、本部門的利益出發,不可能做到公而忘私。應把公而忘私的處事格局建強,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局部與全局的關系,立足集體看待個人,胸懷全局思考局部。始終做到心中有大義。樹立正確義利觀,正心明道、大義凜然、剛正不阿,不為物欲所動、不為私心所擾、不為人情所累,處處以公義為重、時時以公心謀事,無私無畏不推責、敢作敢為敢擔當,勤勤懇懇為黨和人民工作。始終做到心中有大愛。這個愛是為民之愛,時刻考慮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面,不當“官”和“老爺”,毫無私心雜念地盡公仆之責、謀富民之策、辦利民之事。
“大公無私”的極致追求,要求我們修煉“無我之境”,做到人民至上、天下為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作為黨的干部,就應當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治世理想,堅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使命擔當,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視野,不斷錘煉公為天下、永遠為公的舍我、忘我、無我至高境界。自覺忘卻小我、追求大我。《禮記?孔子閑居》講,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應像天地日月那樣大公無私地普照萬物,摒棄“小我”之私欲,敞開“大我”之胸襟,培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理想追求,凝鑄“心底無私天地寬,表里如一襟懷廣”的精神豐碑,始終踐行“國之大者”,心系組織、心系人民、心系國家,永葆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正氣凜然。自覺超脫本我、臻于無我。“無我”是歷代先賢至高的人生追求。孔子主張“克己”,提倡“毋我”。老子提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黨員干部就應當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無我”的思想精華,融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努力成為超越自我、大公無私、一心為公的人民公仆。
文/黃茂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