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原創
世俱杯決賽,切爾西給全世界球迷帶來了驚喜,但最高興的肯定還是他們自家的擁躉。拿下世俱杯,英超藍軍已讓自己“全滿貫”的標簽變得更加亮眼。而從更現實的角度來講,捧杯更意味著豐厚的回報,奪冠獎金4000萬美元,累計總獎金超過1.1億美元,這數字絕對稱得上賺得盆滿缽滿。
這后一條,實際上就是新版世俱杯的“最大魅力所在”,如果沒有10億美元總獎金的刺激,我們怎會在今夏看到這場盛事?關于獎金,其實還有一些有趣的問題可以討論,比如“誰是最賺的俱樂部”,又或者“獎金對球隊究竟有多重要”。
如果論絕對數值,那當然是冠軍切爾西賺得最多。藍軍在擊敗巴黎圣日耳曼之后,成功令自己的獎金總額又增加了1000萬美元(冠軍比亞軍多1000萬),成功力壓此前領跑的大巴黎。 而估算,切爾西的總獎金數額約為1.146億美元,折算成英鎊,大概就是8400萬鎊。大巴黎則攬收1.09億美元,約合7840萬英鎊。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同為歐洲球隊,切爾西和巴黎圣日耳曼的基礎獎金,也就是出席賽事便能分到的金額并不相同。前者約2130萬英鎊,后者作為法甲冠軍和新科歐冠冠軍,則分得更高的2300萬鎊。依照國際足聯的規定,歐洲各隊按競技和商業層面的綜合評估劃分檔次,最高的曼城“出場費”達到了2790萬英鎊,皇馬也有2630萬英鎊。而最低的薩爾茨堡紅牛則只有940萬英鎊的基礎獎金,即1281萬美元。
憑借參賽球隊最多,保底費高和包攬冠亞軍這些因素,12支歐洲球隊分走了本屆賽事獎金總額的6成以上,平均每隊收獲約3900萬英鎊。而南美6隊基礎獎金均為1110萬英鎊,但由于巴西俱樂部整體表現出色,平均每隊獎金也達到了2400萬英鎊——其中弗魯米嫩塞是最佳榜樣,殺進4強的他們“表現成績獎”達到3930萬英鎊,總獎金超過了5000萬英鎊。
“歐美列強”之外,獎金總額最高的則是殺進8強的沙特球隊利雅得新月,但他們在獎金榜上只能排名第10——亞洲球隊保底分成只有大約700萬英鎊,所以總計獎金2500萬鎊的新月還是不如止步16強的曼城(約3780萬鎊)以及國際米蘭(約2630萬鎊)。說到保底,本屆大賽有5支球隊都只是吃了“低保”:墨西哥的帕丘卡、摩洛哥球隊卡薩布蘭卡愛心、韓國蔚山HD,日本浦和紅鉆和美國西雅圖海灣人都是小組賽3場全敗,沒有拿到任何額外獎金。
世俱杯收入榜(單位:百萬美元)
由于本屆大賽的參賽球隊貧富差距懸殊,從相對數值來看,總獎金少的球隊其實可能更“賺”。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大洋洲的代表奧克蘭城,這支非職業球隊一出場就被拜仁揍了10球,最終則靠著戲劇性地逼平博卡青年而分到了總計大約330萬英鎊的獎金。重點在于該隊在2024財年的收入僅為48.8萬英鎊,世俱杯的獎金相當對該隊年收入的676%。
相較之下,殺進4強的皇馬雖然攬得6650萬英鎊,但由于該隊原本的營收能力就很強(2023-24賽季總收入約9.01億英鎊),獎金預計不會占到年收入的太大比率——據BBC估算,僅為4%左右。而出局較早的馬競、曼城等,也只是拿到了相當于俱樂部年收入5%左右的收益。冠亞軍切爾西、巴黎由于實在拿了不少,預計獎金能占到各自年收入的16%和11%。
根據較早前英國媒體的爆料,由于世俱杯籌辦相對倉促,國際足聯沒有足夠時間像籌備2026年世界杯那樣與美國及其各州政府談妥稅金方面的問題,各隊的世俱杯獎金還將被抽走一筆不菲的稅費。至于具體比率,根據比賽地所在州的稅率不同,也會有所差別。在今年5月,曾有非洲媒體報道開羅國民收到了國際足聯的通知,通知的內容是告知該俱樂部,他們的世俱杯收入需要向美國政府繳納15%到20%的稅金。
不過就算要交稅,獎金數額未必是實收,也不妨礙參賽球隊尤其是走到最后球隊的支持者對著金燦燦的數字津津樂道。“踢世俱杯白賺一個吉滕斯/佩德羅。”這說法比較粗糙,但也在理。按目前數據來算,雖然今夏切爾西已經花掉約2億英鎊引援,但單世俱杯的獎金就能覆蓋這一支出的大概4成。而像多特蒙德、國際米蘭這種還沒有花費太多的歐洲大球會,就算在世俱杯賺的遠不如冠亞軍多,獎金收入也已經大過引援投入的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