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奔斗:蒂姆的“硬”讓費德勒露出老父親般寵溺笑容

記者張奔斗報道
僅僅12天之前,手拿一份印第安維爾斯大賽的簽表,又有誰會想到,帶著3勝4負來到這里的蒂姆以及外卡球員安德萊斯庫,能夠贏得本屆大賽的男女單打冠軍?
但這的確發生了。本賽季的19站ATP賽事,誕生了19位不同的冠軍;WTA賽事則有13站,冠軍竟也有13位。沒有什么能比這兩個數據更能說明當今男女網壇的開放性格局,打到3月中旬男女巡回賽冠軍還根本不帶重樣兒的,不知是不是公開賽年代的頭一回?
一定有杠精不服來杠:這兩年的女子網壇格局倒真的是開放了,在年初澳網大坂直美背靠背連下兩個大滿貫之前,連續誕生了8位不同的大滿貫女單冠軍。但男子網壇哪里有什么所謂的“開放格局”?大滿貫不還是三巨頭的專屬領地。
呃……說得也是。但至少在ATP1000大師賽這個層面,格局真的已門戶大開。蒂姆是過去10站大師賽中誕生的第5位大師賽首冠球員,另4位是索克、德爾波特羅、伊斯內爾與卡恰諾夫。而在那之前,誕生5位大師賽首冠球員,竟然耗費了多達62站大師賽事——從2011年的印第安維爾斯到2017年的上海,5位球員分別是費雷爾、瓦林卡、西里奇、茲維列夫與迪米。
其實,所謂新陳代謝,所謂搶班奪權,原本就應該是這樣的節奏呀!大滿貫冠軍從來不可能一蹴而就,年輕人就是先在中小賽事中斂集冠軍和經驗,然后在大師賽中取得突破,最終在大滿貫賽事伺機沖擊冠軍。
在開放性格局之下,蒂姆的這個冠軍,也打開了人們對于他本人以及新生代群體的想象空間。新生代球員中,蒂姆從來就是場地偏好最重的一個,他之前的兩個大師賽決賽經歷都來自紅土,過去兩年在馬德里決賽分別負于納達爾和茲維列夫。沒想到,蒂姆的大師賽首冠來自第五大滿貫的硬地——紅土小王子?硬地也很硬!
當然,實事求是地說,南加州的這片硬地球場也許是全世界場地性質最接近紅土的硬地。正如蒂姆自己分析的那樣,球速慢、高彈跳、球在沙漠氣候中飛行又挺快,非常適合他的上旋抽拉。不過,本次大師賽的成功加上去年美網八強賽能與納達爾惡戰五盤馬拉松,應能增強蒂姆在硬地球場的自信。《紐約時報》撰稿人羅森博格的觀察很有道理,“在這個全球場地普遍減速變慢的時代,硬地沒有理由不成為蒂姆又一個擅長的場地類型。”
當然,也必須點贊蒂姆在硬地球場上的技術精進。他的發球令人印象深刻,決賽中挽救了11個破發點中的9個,整項賽事的破發挽救率也高達82%,與他本站賽事之前今年58%的這項統計對比鮮明。此外,蒂姆總給人大開大合猛沖猛打之感,得分與失誤齊飛的印象;但本次賽事半決賽和拉奧尼奇大干了兩個半小時,他的非受迫性失誤竟然控制在不上雙的9個。合理的得分失誤配比,標志著蒂姆的成熟。
費德勒賽后承認,蒂姆幾乎球球重擊的打法,的確給他帶來不小壓力。而蒂姆決賽中體現出的出色力量與速度,他在賽后略帶羞澀地承認,“這是來自父母的禮物,我非常幸運?!?/p>
蒂姆用這個冠軍一舉逆轉了戰績糟糕且身體有恙的賽季開局,他也在紅土、草地和硬地三種類型上都擊敗了費德勒。頒獎儀式上,從小就喜愛費德勒的蒂姆拿著話筒面對著偶像開了一個謙恭的玩笑:“我覺得根本沒資格恭喜你,畢竟你比我多拿了88個冠軍?!倍M德勒頒獎致辭輕松愉悅,全無輸球的不快,蒂姆發言時他更是全程寵溺臉。很顯然,人美心善的蒂姆,是一位他非常樂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
別忘了,費德勒當年的大師賽首冠,同樣來自這里——那已是遙遠的2004。漫長15年過去,他仍在這項賽事的決賽賽場,這本身就足夠不可思議。
只是遺憾的是,繼去年決賽負于德爾波特羅之后,他已連續兩年錯失冠軍。但對于這個年齡的費德勒來說,他仍在打,仍在享受網球,仍然保持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從這個意義來說,決賽后的新聞發布會上,費德勒透露了一個非常好的消息:“過去三周我一直在參賽,但我的身體感覺仍然非常好,我會飛往邁阿密。”而在頒獎儀式上,他也留給球迷一句重要的承諾,“希望我們明年再來,這是當然的?!?/p>
“我很想看看今年邁阿密的新賽場呢!”費德勒笑瞇瞇地期待。邁阿密大師賽今年搬家,啟用全新球場。人們都以為,費德勒已經經歷過一位網球運動員所能經歷過的所有事;但可貴的是,他仍然保持著一顆孩童般的好奇心。